k1体育你们在市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第120号《关于加快推进体医融合建设进度的建议》提案收悉,经研究并商相关会办单位,现答复如下:
体医融合旨在通过整合体育与医疗卫生资源,打造一种全新的健康管理方式,对于提升国民健康水平和医疗服务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市坚持推进体医融合建设,持续巩固健康绍兴建设和全国全动健身模范市创建成果,开展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和实践。
(一)增强体医融合意识。卫生健康、体育等部门高度重视体医融合,聚焦社会各界和公众意识提升,利用媒体、讲座、公益活动等多种渠道,普及体医融合的概念及对健康的益处,不断增强体医融合在当前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施中的重要性认识。常态化组织专家深入基层,围绕“运动损伤与康复”“运动处方理论与实践”“科学健身原则与方法”“糖尿病运动干预”等内容,今年开设专题讲座12场,参与2500人次以上。举办科学健身训练营和青少年脊柱侧弯、肥胖运动干预等公益活动,帮助青少年改善体质,提升运动促进健康意识。组织开展“科学健身助力老年健康”为主题的老年健康宣传周活动,加强老年人科学运动指导,普及推广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医传统运动项目,惠及老年人3.7万人次,并利用市老体协、老年大学等平台,举办老年人运动知识讲座,持续提升老年人科学健身素养。
(二)增加有效服务供给。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于2020年7月开设绍兴市首家运动康复门诊,成为体医融合服务重要“窗口”,后全面升级改造为运动康复中心,集成睡眠康复、中医护理等特色门诊,为群众提供运动康复治疗以及“医学体检”“体质健康测试”双体检服务,借助“互联网+”搭建全市首个远程康复管理中心,将科学运动指导服务延伸至基层,服务人数超2万人。2019年以来,每年将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基本建成“城乡10分钟健身圈”。制定新建居住区配套体育设施建设标准,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截至2023年底,我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15平方米,居全省第2位。
(三)强化体医融合示范。体育、卫生健康、民政、残联等部门协作,积极开展“好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建设试点工作,聚焦运动促进健康服务、运动适老化服务、运动康复服务、运动适儿化服务、运动健康管理服务、健康生活科普宣传等6方面服务内容,建立工作机制,明确项目资金保障,探索建立覆盖全人群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已确定绍兴市越城区为全省首批试点之一,目前已启动实施。
(四)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市全民健身指导中心联合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举办6期运动促进健康“体医融合”业务培训班,面向广大基层医务人员开展科学健身与慢病管理主题培训30余次。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在市全民健身指导中心挂牌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为医学生提供职前理论和实践教育,实现从“职前”到“职后”系统性体卫融合知识技能培养。目前已累计培训健康指导员1.16万人、社会体育指导员2.12万人,广泛参与基层健康指导、健身指导等服务工作。
体医融合作为一种创新的健康管理理念,在我市的推进实施尚处于起步阶段,对照上级要求与群众期盼还存在不少差距和不足,正如你们的提案中所提到的,体医融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质性工作相对落后、政策和人才保障尚有欠缺等问题,提案中建议的加大各方支持力度、打造体医融合示范、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推广“运动处方”等内容,对于我们今后开展工作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结合你们提出的宝贵建议,下一步,我委将会同市体育局等部门共同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凝聚理念共识。加强领导,深化卫生健康、体育、民政等多部门联动机制,整合优化资源,在政策引领、资源共享、人才培养、数字赋能等方面加强常态化合作,探索构建多跨协同融合场景。广泛利用各类宣传阵地和公益活动,大力普及预防为主、科学健身、运动康复等科学知识,积极推动运动康复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广泛传播“运动是良医”的理念,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凝聚起体医融合共促健康的良好共识。
(二)进一步推进示范共建。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好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积极争取和协调各有关部门项目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区服务项目经费和奖补资金等经费扶持,集成保障体医融合示范,辐射带动其他地区加速推进。探索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资金共同参与,政府与市场深度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构建长效发展机制,为市民提供个性化、精准化健康服务。
(三)进一步加强人才共育。卫生健康、体育、教育等部门互相赋能,加强与省内外高校、医疗机构、科研院所交流合作,持续提升神经康复、运动康复等学科竞争力。加强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深化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康复医学系等高校的运动健康人才培养,加大对基层医务人员、运动康复师、健康指导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培训力度,保障体医融合所需专业人才。
(四)进一步强化服务共享。搭建数字化服务平台,加强运动和健康大数据采集、分析与利用,以普惠性体质测试服务、老年人能力评估服务等为载体,开展运动风险评估,合理匹配锻炼方案,为群众提供更加专业、精准、多元的健康服务。加快推广“运动处方”,探索完善针对不同人群、环境、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提升体医融合服务有效性。持续加强健身设施供给,因地制宜实施体育场地设施补短计划,建好用好“城乡10分钟健身圈”,夯实服务基础。
感谢你们对卫生健康工作的支持,欢迎你们对我们的工作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